接下来,将阳关城内彻底整理一番后,刘弘基的大军,就暂时性驻扎了下来。
按照刘弘基的意思,他们需要在此等候其他两路大军到来,再一同挺近土谷浑腹地。
刘弘基沉默良久,缓缓睁开眼睛,目光中透着一丝悲愤与坚定。他转头看向萧寒,声音低沉而压抑:“走吧,随我去祭拜杨将军。”
两人并肩朝城中的临时军营走去。一路上,士兵们都在忙碌地整理战场,搬运尸体,清点战利品。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血腥味,却没有人有丝毫松懈。
到达营地后,刘弘基亲自挑选了一处空旷之地,命人将收集来的“尸骸”安置好。虽然只是一捧泥土,但在所有人眼中,这代表着一位英雄的最后归宿。
“杨将军为国捐躯,虽死犹荣。”刘弘基亲手点燃香烛,深深鞠躬,“我定当为你报仇!”
此时,夕阳西下,整个营地被染成一片血红色。刘弘基站起身来,转身对萧寒道:“你刚才说的没错,这场胜利必须报得漂亮。但更重要的是,我们要让所有敢挑衅大唐的人知道,任何挑衅都会付出惨重代价!”
萧寒点头赞同:“不错,我们不仅要打胜仗,更要打出威风。让这些游牧民族明白,大唐不是好惹的!”
就在这时,一名传令兵匆匆赶来:“启禀将军,朝廷的使者已经到了城外,要求进城验看战果!”
刘弘基微微一愣,随即笑道:“来的正好,让他们看看我们的战果!”
当下,刘弘基立即下令全军整装待发,准备迎接朝廷使者。同时,他特意安排了最精锐的部队在城门口列队欢迎,场面蔚为壮观。
当使者一行人踏入阳关时,无不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。整齐的队伍、高昂的士气,还有那堆积如山的战利品,都彰显着此役的巨大胜利。
使者中的一位官员忍不住赞叹道:“没想到短短数日,竟取得如此辉煌战绩!看来这次出征选对了将领啊!”
刘弘基拱手答道:“不敢当夸奖,这些都是将士们的功劳。现在请各位大人随我前去查看俘虏和战利品。”
随着众人来到存放战利品的地方,使者们更是惊叹不已。不仅有大量武器装备,更有不少珍贵物品,甚至包括一些土谷浑贵族使用的奢侈品。
然而,就在众人沉浸在胜利喜悦之时,刘弘基突然想到一个重要问题:“对了,刚才提到的阿巴斯在哪里?”
旁边的亲兵连忙答道:“回将军,据那些俘虏交代,阿巴斯在城破后带着一部分残部逃往西北方向去了。”
刘弘基眉头紧锁:“这个阿巴斯,就是那个用杨将军头骨做酒杯的家伙?”
“正是!”亲兵肯定地点点头。
刘弘基握紧拳头,眼中闪过一丝怒火:“此人不除,难消我心头之恨!”
萧寒见状,轻声建议道:“将军莫要太过激动。如今大局已定,不如先处理好眼前事务,再考虑追击之事。”
刘弘基深吸一口气,强压下心中的怒火:“你说得对,大事为重。不过,这个仇我一定要报!”
接下来几天里,在刘弘基和萧寒的共同努力下,他们不仅妥善处理了各种善后事宜,还成功安抚了当地百姓,并且与周边部落建立了友好关系。
与此同时,关于此次战役的详细报告也陆续上报给朝廷。不出意料,这份夸张到离谱的战报引起了轩然大波。但鉴于前线将士确实取得了重大胜利,加上刘弘基等人平日里的良好口碑,最终朝廷还是认可了这份战报,并给予了高度评价。
随着时间推移,阳关之战逐渐成为人们口中传颂的经典战役。而刘弘基和萧寒的名字,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。
然而,对于刘弘基来说,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。他知道,要想真正实现大唐的腾飞之路,单靠一场战役远远不够。前方还有无数挑战等待着他和他的军队。
某天夜里,刘弘基独自坐在营帐内,望着案几上摆放的那份战报,思绪万千。他想起杨文广牺牲时的情景,想起战场上拼杀的场景,更想起了自己肩负的责任。
正当他陷入沉思之际,帐外传来一阵脚步声。紧接着,萧寒掀帘而入:“将军,夜深了,早点休息吧。”
刘弘基抬头看向对方,眼神中带着几分疲惫:“萧兄,你说我们这样做,到底是对是错?”
萧寒走到他身边坐下,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将军多虑了。战争从来都是残酷的,但只要是为了正义,为了国家,为了百姓,那就值得。”
刘弘基沉默片刻,缓缓说道:“我何尝不知。只是每当想起那些牺牲的兄弟们,心中总是难以平静。”
“这是人之常情。”萧寒安慰道,“但正因为他们牺牲,才换来了今天的和平。我们应该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成果,继续前行。”
刘弘基点点头,神情渐渐恢复坚毅:“你说得对。从今往后,我会更加努力,带领大家走向更光明的未来。”
第二天清晨,阳光洒满大地。刘弘基站在城墙上,俯瞰着这片土地。曾经这里战火纷飞,如今却充满生机。他知道,这只是开始。未来的路还很长,但他坚信,在全体将士的努力下,大唐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辉煌。
随着局势逐渐稳定,刘弘基开始着手制定下一步计划。一方面,他加强了边境防御,确保不会再发生类似事件;另一方面,则积极与周边各国建立外交关系,扩大影响力。
在此期间,刘弘基也没有忘记寻找阿巴斯的下落。他派出多支小分队,在周边地区展开搜索行动。经过数月不懈努力,终于得到了一条重要线索??阿巴斯可能藏身于一个偏远山谷之中。
得知消息后,刘弘基立刻召集众将商议对策。会上,有人提出直接派大军围剿,也有人建议秘密潜入实施抓捕。经过一番讨论,最终决定采取后者方案,以减少不必要的伤亡。
不久之后,在一个寂静夜晚,一支由精锐士兵组成的特别行动小组悄然出发。他们沿着崎岖山路前行,小心翼翼地接近目标地点。为了避免打草惊蛇,每个人都保持高度警惕,连呼吸都尽量放轻。
当距离山谷越来越近时,带队的军官低声提醒大家注意隐蔽。众人迅速分散开来,形成包围圈。就在即将合围之际,忽然听到里面传来一阵喧哗声。
原来,阿巴斯正在举办宴会庆祝逃脱成功。这些天来,他一直以为自己已经摆脱了追捕,放松了警惕。殊不知,死亡正悄悄降临。
趁着敌人毫无防备,官兵们迅速发起突袭。瞬间,山谷内枪声四起,喊杀声震耳欲聋。阿巴斯措手不及,试图组织反击,但为时已晚。在唐军猛烈攻势下,他的手下纷纷溃败。
混战中,阿巴斯被几名士兵合力制服。看到曾经不可一世的敌酋如今狼狈不堪的模样,众人无不感到解气。特别是当从他身上搜出那只用杨文广头骨制成的酒杯时,更是让人义愤填膺。
事后,刘弘基亲自审问阿巴斯。面对铁证如山,阿巴斯再也无法狡辩,只能低头认罪。最终,在众目睽睽之下,他受到了应有的惩罚。
随着阿巴斯伏法,阳关之战彻底画上了圆满句号。这一事件不仅彰显了大唐的强大实力,也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从此以后,周边各国再也不敢轻易冒犯,纷纷前来示好。
而刘弘基和萧寒也因为此次战役,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。他们的故事被广泛传颂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投身军旅,为保卫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随着时间流逝,大唐逐渐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新时代。各地经济蓬勃发展,文化科技不断进步。这一切变化的背后,离不开无数像刘弘基这样的将领默默付出。
多年后,当人们回顾这段历史时,总会提起那次关键性的阳关之战。它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军事胜利,更象征着一个伟大帝国崛起的起点。而对于参与其中的人来说,这段经历将成为他们永远铭记的美好回忆。
刘弘基沉默良久,缓缓睁开眼睛,目光中透着一丝悲愤与坚定。他转头看向萧寒,声音低沉而压抑:“走吧,随我去祭拜杨将军。”
两人并肩朝城中的临时军营走去。一路上,士兵们都在忙碌地整理战场,搬运尸体,清点战利品。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血腥味,却没有人有丝毫松懈。
到达营地后,刘弘基亲自挑选了一处空旷之地,命人将收集来的“尸骸”安置好。虽然只是一捧泥土,但在所有人眼中,这代表着一位英雄的最后归宿。
“杨将军为国捐躯,虽死犹荣。”刘弘基亲手点燃香烛,深深鞠躬,“我定当为你报仇!”
此时,夕阳西下,整个营地被染成一片血红色。刘弘基站起身来,转身对萧寒道:“你刚才说的没错,这场胜利必须报得漂亮。但更重要的是,我们要让所有敢挑衅大唐的人知道,任何挑衅都会付出惨重代价!”
萧寒点头赞同:“不错,我们不仅要打胜仗,更要打出威风。让这些游牧民族明白,大唐不是好惹的!”
就在这时,一名传令兵匆匆赶来:“启禀将军,朝廷的使者已经到了城外,要求进城验看战果!”
刘弘基微微一愣,随即笑道:“来的正好,让他们看看我们的战果!”
当下,刘弘基立即下令全军整装待发,准备迎接朝廷使者。同时,他特意安排了最精锐的部队在城门口列队欢迎,场面蔚为壮观。
当使者一行人踏入阳关时,无不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。整齐的队伍、高昂的士气,还有那堆积如山的战利品,都彰显着此役的巨大胜利。
使者中的一位官员忍不住赞叹道:“没想到短短数日,竟取得如此辉煌战绩!看来这次出征选对了将领啊!”
刘弘基拱手答道:“不敢当夸奖,这些都是将士们的功劳。现在请各位大人随我前去查看俘虏和战利品。”
随着众人来到存放战利品的地方,使者们更是惊叹不已。不仅有大量武器装备,更有不少珍贵物品,甚至包括一些土谷浑贵族使用的奢侈品。
然而,就在众人沉浸在胜利喜悦之时,刘弘基突然想到一个重要问题:“对了,刚才提到的阿巴斯在哪里?”
旁边的亲兵连忙答道:“回将军,据那些俘虏交代,阿巴斯在城破后带着一部分残部逃往西北方向去了。”
刘弘基眉头紧锁:“这个阿巴斯,就是那个用杨将军头骨做酒杯的家伙?”
“正是!”亲兵肯定地点点头。
刘弘基握紧拳头,眼中闪过一丝怒火:“此人不除,难消我心头之恨!”
萧寒见状,轻声建议道:“将军莫要太过激动。如今大局已定,不如先处理好眼前事务,再考虑追击之事。”
刘弘基深吸一口气,强压下心中的怒火:“你说得对,大事为重。不过,这个仇我一定要报!”
接下来几天里,在刘弘基和萧寒的共同努力下,他们不仅妥善处理了各种善后事宜,还成功安抚了当地百姓,并且与周边部落建立了友好关系。
与此同时,关于此次战役的详细报告也陆续上报给朝廷。不出意料,这份夸张到离谱的战报引起了轩然大波。但鉴于前线将士确实取得了重大胜利,加上刘弘基等人平日里的良好口碑,最终朝廷还是认可了这份战报,并给予了高度评价。
随着时间推移,阳关之战逐渐成为人们口中传颂的经典战役。而刘弘基和萧寒的名字,也开始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。
然而,对于刘弘基来说,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。他知道,要想真正实现大唐的腾飞之路,单靠一场战役远远不够。前方还有无数挑战等待着他和他的军队。
某天夜里,刘弘基独自坐在营帐内,望着案几上摆放的那份战报,思绪万千。他想起杨文广牺牲时的情景,想起战场上拼杀的场景,更想起了自己肩负的责任。
正当他陷入沉思之际,帐外传来一阵脚步声。紧接着,萧寒掀帘而入:“将军,夜深了,早点休息吧。”
刘弘基抬头看向对方,眼神中带着几分疲惫:“萧兄,你说我们这样做,到底是对是错?”
萧寒走到他身边坐下,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将军多虑了。战争从来都是残酷的,但只要是为了正义,为了国家,为了百姓,那就值得。”
刘弘基沉默片刻,缓缓说道:“我何尝不知。只是每当想起那些牺牲的兄弟们,心中总是难以平静。”
“这是人之常情。”萧寒安慰道,“但正因为他们牺牲,才换来了今天的和平。我们应该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成果,继续前行。”
刘弘基点点头,神情渐渐恢复坚毅:“你说得对。从今往后,我会更加努力,带领大家走向更光明的未来。”
第二天清晨,阳光洒满大地。刘弘基站在城墙上,俯瞰着这片土地。曾经这里战火纷飞,如今却充满生机。他知道,这只是开始。未来的路还很长,但他坚信,在全体将士的努力下,大唐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辉煌。
随着局势逐渐稳定,刘弘基开始着手制定下一步计划。一方面,他加强了边境防御,确保不会再发生类似事件;另一方面,则积极与周边各国建立外交关系,扩大影响力。
在此期间,刘弘基也没有忘记寻找阿巴斯的下落。他派出多支小分队,在周边地区展开搜索行动。经过数月不懈努力,终于得到了一条重要线索??阿巴斯可能藏身于一个偏远山谷之中。
得知消息后,刘弘基立刻召集众将商议对策。会上,有人提出直接派大军围剿,也有人建议秘密潜入实施抓捕。经过一番讨论,最终决定采取后者方案,以减少不必要的伤亡。
不久之后,在一个寂静夜晚,一支由精锐士兵组成的特别行动小组悄然出发。他们沿着崎岖山路前行,小心翼翼地接近目标地点。为了避免打草惊蛇,每个人都保持高度警惕,连呼吸都尽量放轻。
当距离山谷越来越近时,带队的军官低声提醒大家注意隐蔽。众人迅速分散开来,形成包围圈。就在即将合围之际,忽然听到里面传来一阵喧哗声。
原来,阿巴斯正在举办宴会庆祝逃脱成功。这些天来,他一直以为自己已经摆脱了追捕,放松了警惕。殊不知,死亡正悄悄降临。
趁着敌人毫无防备,官兵们迅速发起突袭。瞬间,山谷内枪声四起,喊杀声震耳欲聋。阿巴斯措手不及,试图组织反击,但为时已晚。在唐军猛烈攻势下,他的手下纷纷溃败。
混战中,阿巴斯被几名士兵合力制服。看到曾经不可一世的敌酋如今狼狈不堪的模样,众人无不感到解气。特别是当从他身上搜出那只用杨文广头骨制成的酒杯时,更是让人义愤填膺。
事后,刘弘基亲自审问阿巴斯。面对铁证如山,阿巴斯再也无法狡辩,只能低头认罪。最终,在众目睽睽之下,他受到了应有的惩罚。
随着阿巴斯伏法,阳关之战彻底画上了圆满句号。这一事件不仅彰显了大唐的强大实力,也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。从此以后,周边各国再也不敢轻易冒犯,纷纷前来示好。
而刘弘基和萧寒也因为此次战役,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英雄。他们的故事被广泛传颂,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年轻人投身军旅,为保卫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随着时间流逝,大唐逐渐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新时代。各地经济蓬勃发展,文化科技不断进步。这一切变化的背后,离不开无数像刘弘基这样的将领默默付出。
多年后,当人们回顾这段历史时,总会提起那次关键性的阳关之战。它不仅仅是一场简单的军事胜利,更象征着一个伟大帝国崛起的起点。而对于参与其中的人来说,这段经历将成为他们永远铭记的美好回忆。